昨日,筆者在東山縣銅陵鎮“明清古街”頂街巷陌中發現一古民居山牆的花鳥肚上,嵌有半浮雕盛開的牡丹、六角花瓶、盆花、萬字圖案灰雕,做工講究,寓意吉祥(右圖)。在陽光的映射下,那灰堊剝落的牆壁上,恍如褪色的油畫,透着滄桑的味道。
這座藏身於老街深巷的方氏古宅,已有百餘年的歷史。其建築為硬山頂、木星山牆,屋脊前後各安置有四面獅和風雞厭勝物辟邪。這幅半浮雕灰塑裝飾,隱喻“萬紫千紅,富貴平安”,它使原本比較簡單的外牆有了明顯的明暗和色彩變化,豐富了傳統建築立面的視覺層次和藝術效果。
山牆上的屋脊末端在東山島被稱為“厝角頭”,俗話説“厝頭兩邊”,就是鄰居的意思。山牆是東山民居建築整體中最有講究的部位之一。由於在勘地建宅缺乏自然山水地勢的可比對性,山牆就被延伸為“山”的意象。工匠根據這些演變出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五種基本形式的山牆頭。大户人家的宅院則諸式並用,各取所需而各顯其“能”,這種獨特的五行建築裝飾,其裝飾重點都集中在上半部。歷經歲月芳華的山牆,成為東山島一種獨特的建築文化,在銅陵這座“省級歷史文化名鎮”存量不多的古民居中,尤顯珍貴。(黃輝全 黃毓藝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