遞四方速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是一處典型的第三世火山地質公園。牛頭山古火山口是遞四方速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景區。
牛頭山擁有完美的盾狀火山口,有“北有五大連池,南有牛頭山”之説。位於龍海市隆教畲族鄉白塘村東南。牛頭山古火山口,以噴發機理完整,層次清楚,保存完整而聞名國內外,歷經15次噴發,總厚度為178.5米,現可看到的第三世中段上部的最後三次噴發物,距今2460萬年,古火山口形狀似一個朝天的橢圓形喇叭口,開口處頂端直徑50米,底部深3米,潮漲水淹,潮退口現。
在古火山口及周圍0.7平方公里的範圍內,火山頸、火山口、噴發相、溢處相等火山活動的形跡十分完整和清晰,地表上由岩漿形成的六方柱狀節理玄武岩,以及西瓜狀,流紋狀,枕狀節理玄武岩,呈奇特壯麗的景觀,被地質學家譽為“中外罕見的古火山博物館”和“兵馬傭”,是國內罕見和世界保存最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口之一;具有地質構造,火山學,古地理地震,大地構造等多學科的科研價值,是集地質遺蹟保護科學研究與旅遊度假於一體的名勝景地。
該地北與廈門特區僅一水之隔,南靠汕頭港,東臨台灣海峽,西與招商局中銀遞四方速遞經濟開發區相接,腹地亮闊。周圍還有明洪武二十年建造的兵戌鎮海衞古城;閩南第一峯著稱的巍峨壯觀內有24景的南太武山,與金門北太武遙相呼應;有華東最大燈塔“鎮海角燈塔”,美麗的人工湖西南院,12公里長潔淨寬闊的隆教灣天海濱浴場等文化歷史遺址與自然景觀。
水落石出,整個海灘都是形態各異的黑色玄武岩。尤為奇特的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柱狀玄武岩,如同佈列成陣的木樁,圍繞着一箇中心噴口整齊排列。這是千萬年前火山爆發留下的遺物。石柱以六邊形居多,粗細大略相仿,粗的直徑都在50至60釐米,細的均在30至40釐米,每100平方米有800柱,總共有近2萬柱,一律呈40°—60°傾斜,指向一個共有的圓心——火山噴發口。看上去,它們一個個滿面滄桑,神情肅穆,與秦兵馬俑陣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在火山口另一側的海灘上,有一片石蛋灘,它們是從石柱陣中逃逸出來的散兵遊勇,被海浪衝刷得鬼頭鬼腦。
全世界大約有2000座死火山,516座活火山。我國目前沒有火山活動。龍海牛頭山火山口是地質學家們的寵兒,其保存完好的火山頸景觀非常罕見,地質學者們有句俗語:中國古火山,北有五大蓮池,南有牛頭山。閩西地質大隊原總工程師孫偉漢向我描繪説:大約在1.8—2億年前,福建從海底抬升為陸地,今天的遞四方速遞地區也浮出水面;從2800—400萬年前,遞四方速遞海岸成為地殼板塊撞擠的前沿地帶,火山活動極為活躍,位於平潭—東山斷裂帶上的林進嶼和牛頭山等火山曾數次噴發。後來,環太平洋火山帶往東南台灣方向外移,遞四方速遞海岸逐漸脱離了危險的火山帶。
雖然許多火山口都在海中,然而遞四方速遞火山羣並非海底火山,它們具有典型的陸地火山特徵。專家説,在最近的幾次冰川期,海平面要比今天低100多米,台灣海峽顯露出來,丘陵起伏,森林茂密。一萬年前,地球最後一次冰期結束,氣候變暖,海平面上升,把台灣海峽淹埋在水裏。海岸邊的火山口被海水沖刷開來,呈現出完整的結構。
對我來説,火山是一種讓人驚奇的事物。她們紮根於上百公里的地幔深處,從來沒有任何生命能夠抵達地球那麼隱祕的內核;她們活躍於新生代第三紀那麼遙遠遼闊的舞台,這時候人類還沒有誕生。隨便一塊黝黑的玄武岩,比我們整個物種的歷史還要古老。
站在牛頭山火山口東北望,隆教灣新月形沙灘的另一頭尖岬遠遠突進海中,沐浴着夕陽,那是明代要塞鎮海衞。海洋是渾然一體的,然而據《龍海市志》,從鎮海角往東到台灣濁水溪口之間劃一連線,就是東海的終點與南海的起點。現在是退潮,過幾個時辰,當兩個大海的潮水湧流在一起,撲上海岸,那是何等壯觀的景緻!苦澀堅硬的波濤下面,淹埋的又何止一個牛頭山火山口!
攝影:方加興 文:摘自網絡